推荐阅读
作者:中正鉴定 发布时间:2016-11-25 18:32:02 人气:105
印度洋海啸后的中国DNA援助组
成名
博士毕业后回到华大的邓亚军很快领到了新任务——担任华大司法鉴定中心的主任。
这又是一个没人愿意带头尝试的全新领域。但是能做起“老本行”,邓亚军很高兴,迫不及待地把任命书写好,打出来等着老板签字。
实际上,国内的DNA鉴定技术和国际上无异,并不存在很高的技术门槛。首先是采样,采集含有DNA的样本,鉴定时提取DNA并进行PCR扩增,通过酶的作用,让指定基因片段复制到机器可以检测出来的数量;再就是上机电泳。DNA样本是带电荷的,不同大小的样本电荷数的多少不同,在电场中的泳动速度也不同。电泳就是通过给DNA样本人为设立一个正负极的电场,将不同大小的样本区分出来,这样就可以对样本进行基因型的分型分析;接下来要进行数据分析、复核;最后是出具鉴定结论。
但鉴定中心成立的第一年,几乎称得上是门可罗雀。企业全年亏损17万元,这个“亏损企业老总”的称呼让邓亚军很没面子。
转眼到第二年,邓亚军的两个决定彻底改变了鉴定中心。
第一个决定是“降价”。原来做亲子鉴定,每份样本1200元,她直接“腰斩”,降为600元。“几乎不给自己留利润。”她说。同行们则说她将“意大利皮鞋卖成牛皮纸鞋的价格”。但降价消息一出,邓亚军办公室的电话就被“打爆”了。她也不确定,是这种市场推广的模式让亲子鉴定走入寻常百姓,还是市场中本就蕴藏着巨大的需求。第二年,鉴定中心实现平衡收益。
第二个决定,是承担印度洋海啸所有遇难者的DNA鉴定,而且承担相应的检测费用。
2004年12月26日,印度洋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大海啸。遗体高度腐烂,DNA检测几乎是对这些遗体进行身份鉴别的唯一手段。邓亚军连夜向有关部门打报告,要求“参战”。4天之后,她在外交部委派下,带领5名成员组成的中国DNA援助组赴泰国参与救援。那时候,邓亚军的科研团队才组建一年多。
然而,一下飞机,困难来了。腐败膨胀的遗体、无处不在的尸蛆、一天工作量约为50具遗体的检测……最关键的,现场从受难者遗体中提取了牙髓作为样本,烈日暴晒和海水浸泡已经让一些部位的DNA分解,很难检测出DNA。项目几乎停滞,国际同行也在质疑中国的司法鉴定技术,行么?
泰方把牙齿样本转发给了英国、韩国等国家做。这实际上成了一种国际“竞赛”。
邓亚军认为,做不出结果是因为取样不正确,应该选择DNA片段保存相对完整的骨骼样本。两个月的时间,邓亚军带领团队实际检测了473份骨骼样本,成功率高达84.7%,远远超过国际上50%左右的水平。依据中国DNA援助组提供的数据,泰方最终确认了大批遇难者的身份。
两次成功,打响了邓亚军在业界的名气。
现代社会的进步
做他们无处倾诉时的“一双耳朵”
这一天,北京顺义一家亲子鉴定所的接待室里,一名孕妇按照约定的时间来领取鉴定结果。只不过这次,除了取样时陪在孕妇身边的男人之外,又多了一名男人。
“鉴定结果支持某某为孩子的生物学父亲。”这是一个肯定的答案。然而第二名男人听到结果后,一拳将孕妇打倒在地,而“被肯定的父亲”默默将她扶起,三人一起离开,不再言语。这个瞬间突如其来,但明眼人看得出孩子的父亲或许是这位被打妻子的情人,大打出手的是丈夫。
“可能你觉得不可接受,但我们已经司空见惯。”邓亚军说。
这里,是2012年邓亚军离开华大后开创的属于自己的鉴定所。仅去年一年,接受委托3000多例。这家鉴定所,被媒体称作“目前国内技术最先进的第三方司法鉴定机构之一”。
DNA亲子鉴定日益普及,邓亚军看着人们从不接受亲子鉴定,到熟悉,甚至依赖。人们看到了这项技术可以发挥更大的能量,比如寻亲。2007年,她主持建立了国内首个公益性的“中国寻亲人员DNA数据库”,致力于以科学、经济的方法为众多寻亲者开辟捷径;在5年多时间里,共处理了2000多个寻亲案例。
她隐隐觉得,这是一种现代社会的进步。
她说,有的委托人依然可怜,但她不再会犹豫、挣扎——是否要为了所谓的“挽救一个家庭”而造假。
如今,她在用自己的方式帮助那些家庭。
她所指的是,“一双耳朵”。
邓亚军曾经接待过一名孕妇。这名孕妇很想知道孩子是丈夫的还是情人的。一开始她和邓亚军在微博上联系,后来又要到了她的手机号。因为害怕那万分之一的可能,她不顾危险,连续采了三次羊水,在三家鉴定机构做了亲子鉴定。鉴定结果都显示,这个孩子是她丈夫的。但她还是不相信,一遍遍给鉴定中心打电话。
每次她给邓亚军发短信,邓亚军都会在第一时间回复,或安慰、或解释,或者陪她聊聊天。邓亚军相信,一旦孩子出世,这个母亲就不会再纠结于这个问题了。
就这样,作为职业鉴定师,邓亚军成了很多求助者的倾诉对象。她听同行说过,有的父亲在得知孩子不是自己的时,硬要拉着鉴定师去喝酒,就在路边喝得酩酊大醉。这个时候,鉴定师就是这些父亲母亲无处倾诉时的一双耳朵。
可能,这才是她帮助他们继续好好生活的方式。这与道德无关,仿佛正是这个职业的必经的事。
至于人性、道德、社会的命题,其实,每一个具体的人、每一段具体的人生,是如流水会不断在变的。